About CCW Laboratory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Bioaerosols

病毒及生物氣膠之傳播及預防

 

生物源性的懸浮微粒(亦稱氣溶膠),包括病毒、細菌、花粉、孢子等可以於空氣中懸浮甚至傳輸的顆粒狀物質或液滴皆可歸(bioaerosols)。病毒即屬於生物氣膠 (bioaerosols)中重要的一類。根據病毒種類的不同,其大小通常介於數十到數百奈米之間。一般認知的病毒傳播導致感染有三種主要機制,包括: (一) 接觸傳染、(二) 近距離飛沫傳播,以及 (三)近距離及長距離的氣膠傳播 (airborne transmission)。人們平時講話、唱歌、咳嗽,甚至僅是呼吸,就會釋放出許多大小在5微米以下的氣膠。當COVID-19感染者進行這些呼氣動作時,病毒即可透過呼氣氣膠釋放到環境中。對於一顆粒徑100微米的飛沫,從8英尺的高度降落至地面僅需4.6秒,但對於一顆粒徑僅1微米的氣膠,從同樣高度降到地面卻需要12.4小時之久。新近的研究已經發現含有SARS-CoV-2的氣膠可以在空氣中存活至少16小時。這些粒徑更小的病毒氣膠,一旦被吸入到人體內之後,也可能進入到人體肺部更深處導致感染。

        本實驗室主持人王家蓁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氣膠中心主任 Kimberly A. Prather 攜手合作,並聯合知名傳染病學專家Robert T. Schooley 於國際權威期刊 Science 共同發表專文,指出導致肺炎 COVID-19 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能夠以極細微的氣膠懸浮微粒或液滴形式於空氣中傳播。特別是無症狀患者在不知染病、且未配戴任何防護口罩或防護措施下,可能使氣膠傳播成為主要感染途徑。

        隨著新冠疫情持續全球肆虐,迄今各類最新研究證據陸續發表,包括實地空氣採樣量測分析、流行病學統計、臨床及動物實驗以及氣動力學模擬等研究結果,終促使WHO於今年4月30日正式承認氣膠傳播為COVID-19主要傳染途徑。自疫情爆發以來層出不窮的超級傳播者事件,包括鑽石公主號、國外唱詩班排練、餐廳、肉品加工廠等群聚感染,皆直指氣膠傳播為感染主要途徑。先前紐西蘭也發生防疫旅館的群聚感染,經過調查後發現氣膠傳播為主因。此外,國外亦已發生多起在遵守社交距離及配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依然導致醫護人員感染事件,亦歸因於氣膠傳播。近期國內爆發多起群聚感染事件,導致國內本土感染病例陡增,社區傳播風險大幅提高。通常在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患者在尚不知染病、且未配戴口罩或任何防護措施下,氣膠傳播會成為主要感染途徑。已有研究指出有相當高比例的COVID-19患者在檢驗確診時為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且有超過五成的COVID-19感染是在感染者無症狀下導致傳染的。面臨國內疫情嚴峻的時刻,本實驗室特別提醒社會大眾提高警覺,務必注意配戴口罩時的密合度。

   

另外一個氣膠與飛沫間非常重要的區隔,在於氣膠會相當大程度地受到通風系統的影響,而飛沫則否。大於100微米的飛沫通常在5秒內會沉降到地面或表面,但保持懸浮狀態的氣膠則會隨著本身在呼吸道內產生時呼氣動作的氣流速度(如唱歌及呼吸所產生的氣膠速度即有所不同)、週邊環境氣流風向、室內通風系統甚至建築物中央空調設計的影響,而流佈到超過現行社交距離以外的地方。

       改善室內通風、避免室內髒空氣的重覆循環、加裝含有可過濾氣膠微粒濾網的空氣清淨機或於室內加裝可有效抑制病毒活性的紫外光燈 (UVC) 是當前可降低室內病毒氣膠傳播的有效方法。須特別注意的是,紫外光燈 (UVC)雖能有效殺死病毒,但需安裝在適當位置以避免直射人的皮膚或眼睛造成傷害。另一方面,未來新建築體亦應強化通風系統的設計,以降低室內環境通風不量所導致的呼吸道感染及傳染性疾病透過氣膠傳播之風險。

 

“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這場 COVID-19 疫情讓世人看到了病原體經由氣膠傳播的重要性, 也凸顯出社會群體中人與人間的連結之密切及深遠程度,其實遠超乎我們以往的認知。經由彼此共享的空氣,全國乃至全球實乃生命共同體,相互依存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唯有透過群體中每一個人共同的努力,我們方能走出這一場百年一遇的疫情,並汲取箇中寶貴經驗,調整過去不合時宜的醫療防疫措施及建築通風等相關規範,迎接更健康潔淨的空氣品質及生活環境。